九月十八日  星期二

颱風假。

 

 

§

 

早上讀完John Berger的《觀看的方式》。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主題是談論從油畫與廣告之間驚人的相似性以及經資本主義洗禮後的轉折與「進化」。

前面章節都算是引言與鋪陳,最重要且精彩的該是最後一章吧!因為很難在這麼精妙的文字上再多做贅言,便稍微整理,調動一下次序,摘錄如下:

「油畫最初就是對於私有財產的一種禮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從『你有什麼你就是什麼』這個原則衍生出來的。」

「油畫顯示的是畫作主人已經享有的財產和他的生活方式。」

「然而,廣告雖然承襲了油畫的語言,但兩者的功能卻大相逕庭。如今『觀眾──購買者』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已和早年的『觀看者──擁有者』截然不同。」

「廣告的目的則是讓觀眾對他目前的生活萌生不滿。不是對社會的生活方式不滿,而是對他自身的生活方式不滿。廣告暗示說,只要他買了眼前這項產品,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所有的廣告都在利用焦慮。每樣東西說到底都是錢,有了錢就可以克服焦慮。」

「針對工人階級,廣告的訴求主調是:某項產品的功能將可改變你的個人形象(灰姑娘模式);對象換成中產階級,訴求的策略就變成:這組產品所營造的整體氛圍,將可改善你的人際關係(魔法宮殿模式)。」

「廣告以未來式作出種種許諾,但美好的未來似乎永遠沒有到達的一天。那麼廣告為什麼還能取信於人?」

「廣告的主要作用不是針對現實世界,而是瞄準白日夢。」

「廣告從這些人身上剝了兩次皮──他們先是以工人的身分為廣告創造利益,然後以購買者的角色又奉獻了一次。唯一能稍微擺脫廣告的地方,是少數的豪門鉅富;他們的錢永遠擱在自己口袋裡。」

最後的結語非常沉痛:
「資本主義的生存之道,就是迫使大多數人──也就是它的剝削對象──把自己的利益限定在盡可能狹窄的範圍之內。以往,它是靠著大規模的奪取做到這點。如今,在先進國家中,則是藉由灌輸大眾錯誤的標準讓他們分不清什麼是真正值得嚮往的東西。」

雖然中間的推論過程到結語直覺可能過於跳躍,但與我的意見大致相仿,隱含著叔本華的觀點:慾望因為在滿足的同時即失去吸引力,新的慾望產生,於是人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永遠得不到滿足。


§

中午以為風雨漸小,便外出吃飯、順路泡溫泉。沒想到風雨大到雨傘骨折,人快被吹走。

§

上半夜讀完《蘇珊‧桑塔格文選》,在塞拉耶佛等待果陀那一段令人感佩,擇日再寫閱讀筆記。

§

下半夜試彈Franck的《Prelude, fugue et variations》。

只學了三個月的琴,十隻手指勉強把音色收斂到兩三種,之後因懶惰便停了。可是搬家時又捨不得把實際上只能成為裝潢一部分的琴賣掉。如果每個作曲家一生中都是為了寫最後一首曲子(像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或者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好作為生命的結語。那麼花一輩子的時間練一首很有自傳意思的曲子,縱使只有自己一個人能夠理解,也不算太奢侈吧!

手上只有管風琴譜,只有音栓配置全無指法,而鋼琴又僅有單層鍵盤,並且沒有腳鍵盤(Pedal),無論就技術層面的指法以及詮釋上的表情(覺得譜上太空白了,有些段落可以在crescendo或descendo上大作文章),很需要一點嘗試與靈感。

 

 

vv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九月十七日  星期一

週五總部的大官要來公司視察,整日忙於準備Powerpoint。

晚上球館打完球因得知明日放颱風假,又至球友家小玩樸克牌。另外眼尖外加手賤,看到教練櫃子裡的一把特製日直檜單,木紋十分密集,央求教練轉售,花二千六。

 

 

vv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十六日  星期日

週末兩天,逛書店及唱片行。趕一下流行,於政大書城買張愛玲的《惘然記》。在捷運上讀完《色,戒》,文字仍是張的強項,故事不是那麼吸引人(我),但很明顯適合搬上舞台或者拍成電影。

又得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演奏的布拉姆斯第二、三、四號交響曲。


§

明知道抓不住每一張陳年照片,卻仍執意走在過去走過的小徑以及風景,多少也是一種念舊心理。

在士林轉公車,經雙溪公園、不復營業的中影到至善路,卻不是進故宮朝聖,而是到邊上的至善園與至德園。秋天有些遲到,花草樹木仍是不知其宿命的樂觀。拍了幾張照片,總是補不齊的回憶,讓我想起舒曼《詩人之戀》開頭夢幻般浪漫的鋼琴伴奏旋律,而詩句(英譯)是:

  In the marvellous month of May
  when all the buds were bursting,
  then in my heart did
  love arise.

  In the marvellous month of May
  when all the birds were singing,
  then did I reveal to her
  my yearning and longing.


也還記得,那一個下午的曲水流觴,遠山、雲朵、流水依舊,只是舊地重遊,人事全非。

猛然想起《詩人之戀》的結局,彷彿一隻流箭,正中心事。


 

§

舊Spa-Francorchamps:

新Spa-Francorchamps:

 

開始下雨,在公車上及時收拾好情緒,晚上在家吃飯。

一如往常收看賽車轉撥。睽違一年的比利時站,我最愛的Spa-Francorchamps賽道,在修改後,竟然讓人認不出來。主要修改的地方在La Source以及Pit-lane前的巴士站。La Source範圍被縮小,多出來的空間變成緩衝區,使得原本這賽道的一大特色變得平淡無奇;大直路與高速彎底巴士站先左後右的複合彎,是後車可以試圖超越前車,而被超越的前車亦可以利用反方向右彎嘗試反攻的有趣地方,竟然整‧個‧被‧取‧消。

好難看的新比利時站。如果FIA這些年的最大成就是把每一站都弄得車速越來越慢、越來越難超車(如之前大修改後的德國站)、比賽越來越難看,那麼由今天的比利時站──最精彩的一條賽道被弄得面目全非──可以知道,FIA在這方面真的徹底成功了。

天佑義大利的Monza賽道。

§

開車回關渡,看看時間還不算太晚(晚上十點),順路到北投泡溫泉。瀧乃湯只營業到九點,只好到水溫不太涼的珠涼浴室,猜想今天下雨,應該會好些。

可惜我猜錯了,那溫度就連經常泡溫泉的我,也只能匆匆泡兩次,各三十秒。為這六十秒花五十元,是比打撞球便宜些。經過這次體驗,如果現在仍有在滾燙的溫泉水裡煮鳥蛋的惡習,感同身受的結果,我一定反對。

當然泡完後皮膚的每一吋毛孔都向外開放並準備好感覺每一陣微風的暢快感受,實在難與外人道。(所以泡溫泉也是一種如寫作般經由自虐而達到喜悅境地的儀式?)


§

晚上寫不出半個字,花三個小時讀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跟我猜想的一樣,一部受歡迎的作品內容一定要通俗,如果我擁有一間書店,或許我會考慮把它歸類到少年立志類的書籍。


 

vv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十二日  星期三

讀完齊克果《誘惑者日記》,一部不容易讀的傑作。某些段落有著根本上的詩意,只是沒有分行而隱身在長大的篇幅之下。作者那種敏銳易感程度,永恆美感的極致(全然精神上而非肉體的享樂),很難說這本書該歸屬在文學或哲學。這是一本在我的閱讀狼吞期結束後該重讀的書。

續讀《觀看的方式》以及《蘇珊‧山塔格選集》的第一篇訪談──虛構的藝術。

§

這兩天共聽了Abbado、Boehm、Bernstein、Barbirolli、Isserstedt、Jochum、Janowsky、Klemperer、Sanderling和Wand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其中以Barbirolli指揮VPO的演奏最合我意,雖然有些段落(如第一樂章絃樂的撥奏與木管的應答)刻意漠然交代過去,但第二主題大提琴的深沈旋律演來是如此憂鬱,令人難忘。唯一明顯較差的演奏是Janowsky跟皇家利物浦愛樂的版本,聲音很散,雖然不至混亂,但就是音響無法凝聚,詮釋亦不見任何特出之處。

布拉姆斯交響曲最喜歡的版本是:
Wand/NDR(第一號)、Furtwangler/BPO(第二號)、Barbirolli/VPO(第四號)

 

F.J.

 

 

 

vv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十一日  星期一

不特別想說話,除了閒話;不特別想寫,除了單純記點事情。

終於讀完《卡拉馬助夫兄弟》,齊克果的《誘惑者日記》亦讀完三分之二,又讀John Berger的《觀看的方式》第一章,另外兩本預備看的書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及《蘇珊‧桑塔格文選》。

該寫的文章有管風琴家史懷哲、David的貝多芬奏鳴曲錄音評論及一篇哀歌。

§

「歌文達深知這樣的一個人決不會變成一個平凡的婆羅門,一個怠惰的祭司,一個巧言欺騙的貪婪商人,一個浮誇空洞的演說家,一個邪惡奸詐的教士,或者一大群羊中一隻善良但愚蠢的羊。」 ──《流浪者之歌》,赫塞

§

很喜歡齊克果這張畫像,很平和安靜,幾乎無法打擾的專注,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

 

 

vven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